凤凰之美,美在才俊之杰,民风之朴
这里的地灵人杰也是久享盛名的。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竟然育出了大批才俊之士。比如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的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有在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有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还有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等。 诚然是一处风景与人文荟萃之地。
笔者在凤凰三天,有一个意外的发现,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其实这个发现就是“没发现”——笔者这三天时间里,几乎走遍了这座古城的每一个角落,竟然没有发现其他城市随处可见的扒手和偷窃者,也没有看见有人吵架,更没有发现有人行凶的,可谓民风纯朴。虽商业色彩日益浓郁,然尚不缺古道热肠。新时代的文明之风也在这座小城渐成气候。
凤凰古城
凤凰之美,也美在文化之神奇与神秘
说到这里的文化,没有人会否认其神奇和神秘的特征。
这里有独特的饮食文化,有蜚声中外的特产,哪凤凰姜糖、凤凰血粑鸭子,、酸汤煮豆腐、苗家酸鱼、苗家的火烧食、湘西糍粑, 湘西腊肉, 凤凰酸萝卜, 蕨菜炒隔年熏腊肉等味道精美的食品。
这里还有做工精美的凤凰古城工艺品。这里的织锦、蜡染、扎染、银饰等做工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凤凰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
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姐妹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用白色的线绳,在纯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异的花纹图案、飞鸟虫鱼等,置入已准备好的蓝能溶液里浸煮,放于通风透光处晒绳,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像便出现在你眼前。最后再做些防止脱麓的技术性加工处理,整个工序便告完成。
织锦主要体现土家族风格,手工编织,做工精细;比扎染和蜡染制作时间较长。
古城区内银饰较多,做工精巧,款式多样。这里的银饰分老银和新银。老银从民间收集而来,无论在做工和设计上都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这里一般以苗族银饰为主,这样的银器价格较贵。新银,现代加工及设计,都具有标准含银量,因款式和做工不同而价格不同。
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如民间剪纸, 编织花带等。这些都是凤凰文化神奇的部分,还有其神秘的部分,主要是其民间禁忌和“湘西三邪”。
凤凰民间是一个禁忌较多的地方,比如说你作为客人,不要打张开的伞进别人的家,不要随便踩别人家的门槛,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男女不能同房住宿,到苗族家里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脚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龛方向),苗寨里尽量不要和已婚妇女套近乎,在苗寨和土家山寨里不要随便吹口哨(会召鬼)。这都是作为外在旅游者要注意的地方。
“湘西三邪”,也叫“湘西三大迷”:落花洞女、赶尸和放蛊。
在异乡人眼里,湘西自古是苗夷化外之地,一是土匪多,二是蛊婆多,三是赶尸行路的多。后者在港产电影里被演绎成山路上一群死尸排着整齐的队伍,两臂平端,额上贴着黄纸符,在职业赶尸人的鞭挞吆喝下,一跳一跳地趁月赶路。这种不知真假也无所谓真假的事迹增添了苗地的神秘感,让猎奇的人得到茶余饭后的满足。而放蛊的真假则更加说不清。
其实,经专人考证,所谓“落花洞女”,其实是青年女子因相思成疾而得的一种忧郁症;“赶尸”则是故作神秘的一种体力劳动,实际上是一个背尸一个赶(并且一天一轮换),看到的都以为是尸体本身在走路;至于“放蛊”,主要是放毒而己。外人之所以感到对这些禁忌和“迷团”感到神秘,主要是当事者故作神秘,以及一些传说的深入影响。
了解了凤凰古城内在的和外观的美丽,一定会给游人一个强烈的感悟:不管是自然之美,还是人文之美,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人们的保护。(文/舒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