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须弥福寿之庙
2012-4-11 15:25:26
访问量:2965561
当初满清刚入主时,中国的民族关系可一点也不比当下轻松。首先统治者难辞鞑虏之实,国内民心不稳,又系边疆各民族太过彪悍,不好治理。要想统治这个中土大邦,着实需要花些心思。好在清庭本身是一个外来者,架子不太,规矩不多,对各民族文化也都不排斥,而且在外交关系方面比前朝要灵活的多,更注重从思想上面去瓦解敌人,而不是诉诸武力。也正是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康熙爷选定了热河这个田亩不满万顷的边陲小地经营行宫,汇天下美景于避暑山庄,集天下广刹为外八庙。在那个没有高尓夫球打的年代,以狩猎做为主要外交手段,一来炫耀军威,二来运动娱乐,伴随着封赏,招觐,再加上完全忠实于对方信仰的宗教活动,在如此强大的外交攻势下,无论是藏独还是疆独从潜意识中就已经被怀柔了。
乾隆皇帝玩的更狠,连达赖和班禅的宫殿都被他搬到了承德。“普陀宗乘”其实就是“布达拉”的音译,而“须弥福寿”为“扎什伦布”的音译,两个寺庙的规格和布局建设也基本依照原型,而且融入了汉族园林布景,使得活佛就算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找到家的感觉。
由于从来没有亲临过西藏,远眺小布达拉宫也是对心中缺憾的一种短暂的弥补。普陀宗乘之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是乾隆为了庆祝母亲八十岁大寿而建的,仅用了四年完工,占地22万平方米,为外八庙中最大的一座庙宇。
承德是一个以皇权和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在这里所有的元素不是被有序的罗列,而是被无序的打乱并重新结合,使得这里不拘泥于任何框架,神形兼备。
过了山门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大碑楼,重檐黄琉璃歇山顶式,砖拱结构,拱门两侧配以法轮为饰,汉藏结合很是醒目。碑亭里面碑文记载了土尔扈特部东归过程,以及政府体恤状况。
过了两个藏汉风格建筑,再往后走呈现的是一个藏式大白台。上设五座喇嘛塔,以颜色区别分别代表西藏红,花,黄,白,黑五个教派
紧接着看到一个中式琉璃牌坊,上刻四个大字“普门应现”
走到尽头终于看到了普陀宗乘的主庙,红台为主体,白台错落,并不均匀,但是借着山势,又显得疏密相间,气派不凡。
大红台中间六个琉璃佛龛,内供无量寿佛,代表庆祝乾隆爷六十岁寿辰
大红台中央万法归一殿的大金顶,鎏金鱼鳞状铜瓦覆盖,金光灿烂,蔚为壮观
拉近距离观看万法归一殿屋檐,“龙鳞”有序的排列,两层殿顶因受光不同而显现出明暗色差,突出顶部金光闪烁,一派森严感觉。
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的正殿,也是举行重大政治宗教活动的场所,乾隆皇帝在此接见过东归回来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乾隆皇帝笃信藏传佛教,每逢重大庆典,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活动。每年七月十一日殿内还会举行佛教的学位考试。自从有了普陀宗乘之庙,承德也成为了塞北名副其实的佛教中心,每年来自中原和塞外的香客络绎不绝。在这个边陲重镇建设外八庙完全起到了“一寺可抵十万兵”的作用。
万法归一殿的蟠龙藻井,四周天花饰以梵文“唵嘛呢叭咪吽”
殿内完全是一派西藏风格,佛陀背后是乾隆皇帝专门为达赖喇嘛设置的宝座床
临行前在二楼的权衡三界庭内找到了吉祥天母,吉祥天母也称为骡子天王,原来是古印度婆罗门掌管命运和财富的女神。到了藏传佛教,成为救度佛母转世的化身,是藏传佛教的守护神。整个铜像耗红铜约600公斤、头等金叶57两,计用6400个工日,共费1100百多两白银。
在小布达拉宫旁边的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为了为乾隆爷七十寿诞特意从后藏赶来祝贺的六世班禅活佛而修建的。用皇帝的话说,既然已经建成了布达拉,那扎什伦布也必不可少。对于前后藏的两大巨头还是要一碗水端平,何况这次班禅是专门为乾隆灌长寿顶而来。
班禅行宫的碑楼比较起小布达拉宫的还是要朴素一些,毕竟是行宫,没有法轮镶饰,但求平易。
碑楼往北进三阶琉璃牌楼近在眼前,牌楼紧依大红台,为前,中部的分界,三间四柱七楼形制,题额以汉藏满蒙四种语言为“总持佛境”
“香布”映衬中的“班禅额尔德尼”在大红台下讲法。
须弥福寿之庙主体建筑“大红台”,气势宏大,碉楼形式,三层窗,外三层群楼围绕内三层殿楼在内部形成一个“回”字。
中式的垂花窗户,实窗与盲窗相间,共39孔。
大红台内文殊师利像
大红台西北角,系班禅起居之所,名吉祥法喜殿。一楼为班禅住所,二楼为佛堂。
妙高庄严殿,为大红台内核心建筑,是班禅活佛的讲经之所。檐上八条金龙,躬身翘尾,似欲乘风归去,极为传神。
后山的万寿琉璃塔,塔基为八角须弥座,底层有可供行走的木廊,塔身以绿色琉璃砖砌成,配以佛龛佛像,甚为华美。
塔底层浮雕,普贤菩萨
普陀宗乘和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藏汉风格结合最紧密的两座,也是最华丽的两座。而且这两座寺庙都是依山而建,与大自然完美结合为一体。来到了这里更加坚定了我精游前后藏的决心,希望早日能够成行。